·70570威尼斯城官网·官方App Store

新闻中心/NEWS CENTER网站位置:首页 > 御业聚焦
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作者:成都幸福御业企业管理咨询-·70570威尼斯城官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24-07-04     116 次浏览

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灵魂和精髓。现阶段,如何传承创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业文化遗产中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积累下来的文化、生态、生产和社会等资源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时代的发展进步,应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以激发其积极性,并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金支持,以留住本土专业人才和吸引外来优秀人才,健全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活化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一、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存着大量珍稀的传统种质资源、精湛的传统耕作技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等,呈现出地域多样、植根乡土、历史传承、民族融合等多重特性,不仅有助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还可服务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科学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乡村新业态,赋能特色产业、撬动“美丽经济”,都是不可替代的动力源泉。要实施好“农遗良品”培育计划,依托农遗地特有种质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优美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业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制作等,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促进种养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康养产业、文旅产业和研学活动等各类富民产业发展,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农遗品牌。尤其要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重困境

当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不够充分,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及经济等价值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等问题。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缺位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涵的农业系统,在其传承保护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部分专门从事农耕劳作人口的流失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链断裂,导致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缺乏专业人才。其一,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民在与其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而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断裂,许多传统农耕知识技术及相关经验渐趋失传,导致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乏力。其二,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员为其提供系统的管理和治理,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文化的差距使得乡村地区对外来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专业人才的缺失。

(二)遗产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需要系统健全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但遗产地的基层管理机构缺失,同时多方协同参与和联结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程。其一,遗产地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缺失。当前我国部分遗产地未能建立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缺乏详细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保护细则,同时各遗产地之间产业化和品牌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其二,遗产地多方协同参与和联结机制不健全。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农民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获得的利益无法得到制度保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性不高。

(三)遗产地认知水平存在偏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遗产地文化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也存在部分遗产地群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不清的问题。其一,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未能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认为农业遗产就是文化,或将其划为乡村物质遗产中,又或者认为其是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其二,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理念有所不同。由于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在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地区只注意到了“保护”,忽略了“发展”;还有部分地区过分发展,只顾着吸引游客,没有制定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可能对遗产地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流于形式。

(四)农业文化遗产生存空间压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乡村地区的人口也随之大量流失,部分乡村自然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乡村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压缩。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经济转型趋势和城镇化进程不可阻挡,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渐趋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人口也在大量的流失,“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比上年减少7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乡村地区和村民的大规模流失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缺失载体、主体和空间,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

 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秉持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加强部门间和社会各界协同合作,持续强化投入保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掌握农业文化遗产历史、种类、规模、分布和现状,科学规范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在保护传承中拓展内涵和外延,丰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全面发展。要发挥好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农民所有、所用、所享,吸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学术研究、价值挖掘和科普教育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发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案例分享

旱作梯田奇迹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地处太行山深处,年降雨量仅540毫米,蒸发量却达1720毫米,“举头尽见山峰峙,着足曾无尺土平”是这里的生动写照。其中,最具规模的梯田位于涉县井店镇王金庄片区,面积达1.2万亩,土层平均厚度不足0.5米。这里的梯田都是由一块块山石修葺而成,石堰长度达数千公里,高低落差近500米。石堰平均厚度为0.7米,每立方米石堰大约由400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堆叠而成。最小的田块面积甚至不足1平方米,土壤瘠薄处深度不足20厘米。这里石多土少,早在13世纪,当地先民便凿石垒堰、覆土务农。一代代人接续努力,建成了规模庞大的梯田。涉县梯田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涉县刘家村村民刘志凯介绍,父辈基本上只靠梯田种地去生存。随着时代发展,种地已经维持不了现在的生活。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梯田上出现太多荒地,心痛又无奈。城镇化进程加速,让这个农业系统曾受到威胁。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表示,一部分年轻人开始走向城市、走向城镇,梯田荒废,价值流失。为促进山区百姓增收,涉县保护性开发梯田,所产核桃、花椒远近闻名,小米、玉米、大豆、黑枣等农林产品丰富多样。




同时,县里还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梯田沿线的40多个村庄搭上乡村振兴快车,增加就业800余人。2022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等中国3个传统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消息,迅速传遍梯田人家。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不仅蕴含因地制宜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还创造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保存重要农业物种资源。

贺献林介绍,梯田申遗成功后,当地同中国农业|·70570威尼斯城官网大学、中国科|·70570威尼斯城官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对梯田系统的地名文化、村落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为将来发展梯田研学旅游打开新思路,并谋划梯田博物馆,将传统农耕文化集中向世界展示。新时代,古老的农耕智慧可望继续在太行山区延续传承。

古桑富民,泽惠至今

青青陌上桑,沃若泛碧光。桑树,在闫发刚眼里是夏津黄河故道上村庄的根。闫发刚今年67岁,是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北城街道西闫庙村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依村而建的颐寿园内,6000余棵古桑树大多是由西闫庙村民代代相传而来,村里200多户几乎家家有古桑。“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改道的黄河给夏津留下大量沙丘地,桑树群就是为了防风固沙而种。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开创以桑治沙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兼顾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沙地农业系统的重要典范。

2018年,它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落霜之后,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传峰椹果种植合作社就忙活开了,社员们采摘霜后的桑叶制作霜桑茶。一片片打霜后的桑叶在经过切碎、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等多个步骤后,才能制作成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霜桑茶,每个步骤都要依靠精准的时间和火候把控。




合作社理事长刘传峰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炒茶都是电气化,电脑控制温度,香味、质量、功效比原来都有提高。我们对桑叶进行再加工,提高了桑叶的附加值。”霜打过的桑叶加工成霜桑茶,既有保健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不仅在本地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还远销到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刘传峰说:“我们合作社一天可以采3000斤左右霜桑叶,这些桑叶大约能出600斤霜桑茶。按目前行情,霜桑叶的价格在150元一斤左右。社员们的收入能比原来翻两番。”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说:“我们村围绕桑产业一直在摸索新出路,除了销售新鲜桑果,还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自主加工桑椹干、霜桑茶、桑椹酒等产品进行销售,来延长桑椹产业链。同时,我们还利用村里的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网红民宿等项目。这样一来,村集体一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2008年起,每年5月,当地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通过系列民间艺术演出、摄影、诗歌、百台大联访等活动,全方位宣传古桑文化,餐饮收入、特色农商品销售额节节攀升。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苏景田表示,下一步将积极配合“专家+遗产地深耕行动”,做好结合文章,加强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讲好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古今故事。

农业文化遗产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文化景观、生态景观等,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利于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声明: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
contanct u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洪路666号·梵木创艺区·圣唐艺术中心 电话:028-8170-2026 18628138389(贾)、13438259951(高) 传真:028-8170-2026
关注我们 >
follow us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XML 地图